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小学资料 >

广东教招学科知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

2023-12-26 08:46:58
中师华图

一、单项选择题

1.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有( )。

①各诸侯纷争不断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华夏族发展壮大 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没得到作者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

3.《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 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4.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大夫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 )。

A.统治基础动摇 B.权力财产分配不均

C.神权色彩浓厚 D.政治秩序面临挑战

5.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6.商鞅认为:“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汤、武之上也,不循古而兴。”荀子则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由此可见,当时他们( )。

A.推崇复古的历史观 B.反思周代政治体制

C.主张进行政治革新 D.思想学说趋于一致

7.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 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

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 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

8.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9.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0.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 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 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11.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继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思想家与这一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 )。

A.老子 B.孟子 C.邹衍 D.墨子

12.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1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的法治思想主要是为了巩固君权,关于平民的政治权利,在战国的法令法规中,根本找不到任何影子。

——王利玲、李成生《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的“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加广泛得以发展壮大、民族间进一步得到交融,①③④的组合成立,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判断有误,①②③组合不成立,排除A项;②判断有误,②③④组合不成立,排除B项;②判断有误,①②④组合不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的措施;依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肯定,故ABD项错误。故选C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项正确。

4.【答案】D。解析:国君和大夫不是周王室的统治基础,其统治基础是庶民,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属于礼乐制度的一个方面,与经济方面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周时期有关车马祭祀的相关规定,其本身与“神权”无关,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按照西周时期的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是到西周晚期,有一些国君和大夫却破坏了这一规定,这就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西周晚期的时候,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面临挑战,D项正确;故选D项。

5.【答案】D。解析:“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D项正确。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循古而兴”和“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反映了他们主张进行政治革新,C项正确;商鞅的思想未体现他们推崇复古的历史观,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他们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等信息可知,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扬州、雍州、荆州等地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中原市场逐渐形成,排除: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的差异,与诸侯割据关联不大,排除B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8.【答案】B。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项;C项是表象,排除;D项与题无关,排除。

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

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故说明孔子提倡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规范民众,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矛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多管齐下,恩威并施,而是强调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排除CD项说法错误,孔子反对刑法,主张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排除。故选B项。

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信息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理念,这与老子的相关思想吻合,故A项正确;BCD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项。

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却忽略了民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故选C项。

13.【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可知,土地所有者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任意处理自己的土地,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项。

14.【参考答案】

(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

(2)思想:法治、农战。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位;燔诗书而明法令。

(3)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15.【参考答案】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

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

原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幅员辽阔,内陆平原广阔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文明发展,小农经济兴起,出于巩固统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对平民的政治控制;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思想产生;同时百家争鸣兴起,法治思想和集权思想被多数统治者所采纳,难以形成民主思潮。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广东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报考条件
教师招聘考试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